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透健身动作的本质:《动态人体解剖学》8000字书评

陈柏龄 陈柏龄的酱油台 2022-09-14


▲ 点击上方“陈柏龄的酱油台”

关注公众号



柏龄的第1篇解剖学书籍鉴赏
共8000字,阅读约20分钟

事先声明,这是一篇相对枯燥、相对难啃的文章。

但「难而正确的事」不正是超出同领域其他人的「捷径」吗?

这是一篇关于《动态人体解剖学》的书籍鉴赏和评测。

解剖学作为健身领域的基础,从本质上定义和解构了所有健身动作的原理、有效性,能抓住本质、洞见本质的人,往往能够比其他人走得更快、更远。


在我们的健身线下教学中,运动解剖学相关内容一直是比较困难的环节:爱好者们通常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动力去学习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如解剖学姿势、运动平面、外展、内收等)。

因此,大家对动作的理解是模糊的,讲述起来也是混淆不清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互交流的效率就会比较低下,对健身的理解和提升也会比较困难。

在经历过1000多人的面对面入门级别的解剖教学之后,我们搭建了一个最适合小白的运动解剖学框架。通过教授相关解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员们不断互动、反馈,充分了解普通爱好者的需求、难点,我准备撰写「量化健身」系列的第三本书——运动解剖学入门。

在写作过程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参考翻阅了近40本运动解剖学相关的书籍。翻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好的运动解剖学书籍做鉴赏和评测也非常有意义。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想法:


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大多数的运动解剖书籍都太难了,只适合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想要掌握的话,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几个月的系统学习;还有一些就是非常「傻瓜」就的拉伸类实操书籍——你可以「无脑盲从」,顺着文字和图像的指引完成自己的拉伸动作。

在经历了几个月运动解剖学的书籍拆解之后,我认为,《动态人体解剖学(第2版)》(以下简称《动态》)是运动解剖学科普书中的佼佼者。

它成了我们准备来评测和鉴赏的第1本「运动解剖学」经典书籍。



《动态》作为一本2020年6月才出版的书籍,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这个系列的第1本鉴赏书籍?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它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很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比如知乎上健身从业者和爱好者都比较推崇的《运动解剖学图谱(第三版)》、卡莱·热尔曼的《运动解剖书》等。

这两本书,一个是国内顶级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再版3次、印刷超过20次,国内大学相关专业教材首选,获得国家荣誉无数;一个是运动解剖学概念的创立者所著,原书再版5次,被翻译为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上百万册,2015年在国内翻译引进之后,也至少经历了7次重新印刷。

相比起这两本书「辉煌」,《动态》似乎在作者资历、市场认可、时间检验等各方面都远远不及。这本书目前在豆瓣只有2个人读过(一个是我),暂无评分。

但在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比较之后,我们仍然把这本书排在了头名,这就要求我们给出自己的理由,来论证一下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1.权威性

“解剖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研究有机体结构的学科”(《动态》第四页),在这个定义中,有机体一般指的是人体,解剖学这个术语源自希腊语“anatome”,意思是“分开”或者“割开”。医学实操意义上的“解剖”方式一直是探索人体构造的主要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都有相关记录。在中国,它的渊源可能会追溯到《黄帝内经》成书的西汉王朝。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安德烈亚斯·维萨里应用这种方式绘制了现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解剖学典籍之一《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1543),此书可能是科学意义上解剖学开启的一个重要标志。几百年来,解剖学一直缓慢前行,但在最近几十年,各类科技的进步(例如,MRI和CAT扫描)可以在不“剖开”身体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人体构造。

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解剖学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化,现在已经发展出了众多细分领域,例如整体(宏观)、微观、局部、功能等各种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关于人体运动、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了相关科学领域的“共识”,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教师和研究者们组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向学生和社会大众传授着相关的知识。在科学领域中,同行评议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学术期刊的评定和出版,建构了整个领域的评价体系。通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通过期刊学术编委等头衔的授予、通过相关学术组织职位的评定,学术领域内部对各个专家进行审查和评判。这也是现代科学各个领域的通用法则:专家的权威性建立在上述的各个“同行评议”方式所形成的共同认可之上。

本书作者威廉·C.怀廷博士(Dr. William C. Whiting)作为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人体运动学系生物力学实验室的教授和联合负责人,就是传授这些基础知识的老师中的一员,他从事生物力学和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已经35年,发表了40多篇文章和30篇研究摘要,其学术能力已经在“同行评议”这个现代科学公认的评价标准下获得了认可。同时,由于其卓越的学术造诣,他还是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担任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 )西南地区分会的主席,也是多家医学协会的会员。

另外,我们也特别提一下本书的中文翻译作者:齐健,国家羽毛球队专体能康复师、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体能康复中西康复治疗师;刘少鹏,国家女子足球队首席物理治疗师、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体能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他们都毕业于运动医学相关专业。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样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任职于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因此,作为本书的作者和翻译者,他们的学术能力都获得了所在国家的“认证”,相应地,书中的基本内容也就具有了“货真价实”的权威性。另外,作为一本偏“科普类”的书籍,我们要特别强调翻译者本书也是行业专家的重要性:某些专业书籍的质量获得了国际公认,却在引入国内的时候,被外行的翻译者“改写”得面目全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翻译,更不用说各种或是晦涩或是不知所云的“大白话”,都极大地糟蹋了这些名著的优质内容。
 
2.实用性

“有些学生学完基础解剖学之后,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应用于人体运动问题中的能力非常有限”(《动态》前言)。作者开宗明义,指明了运动解剖的学习中存在的这个遗憾的事实,这也是他本人在30多年的教授经验中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探索人体利用运动来表现自身的惊人潜能的过程从而让解剖学根据形象生动,进而为学生提供用以赏析和评估动态人体解剖学的信息和技巧”。

就像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很多书籍一样,大部分作者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静态”的“尸体解剖学”知识的阐述,通过对这些书籍的学习,我们确实很难应用到实际人体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但正如本书的书名——动态人体解剖学(Dynamic Human Anatomy)中动态(Dynamic)这个词语所意指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包含了可以应用于各种运动形式下的解剖学知识。我们来快速浏览一下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一开始(第一部分)对生理层面的基础解剖学知识的描述,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物力学),开始讲述这些物理层面的骨骼、肌肉在神经支配下发生的简单动力学行为,比如关节在肌肉收缩时发生的屈、伸等。然后(第三部分)会升级到更加复杂的运动形式,比如姿势、平衡以及步态、跳跃、踢腿等,讲述这些运动形式下的解剖学知识要点。第四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就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运动形式了:各种体育运动(包括力量与体能训练)、舞蹈,还有临床应用、人体工程学应用。在这些不同场景下,本书都提供了特定的解剖学相关知识。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本书充分考虑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还有运动相关的其它方面(如临床、人体工程学),真正做到了把解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运动中去,这也就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极高的实用性。

当然,我们也要指出,本书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述了各个运动领域的解剖学知识要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还需要更加专业性的书籍或教材。
 


从前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内容是一个从简单理论到复杂实践不断递进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内容架构和逻辑顺序,符合一般人认知的基本规律:通过逐步加深难度、扩展知识广度,较好地实现了对运动相关领域的全覆盖。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本书的基本内容。
 
1.第一部分(解剖学基础)

针对相关的解剖学信息(骨骼、肌肉和关节)和神经功能概念做了一个简要的综述。这些内容和其它解剖学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强调的重点是它在内容选择和难度展开方面做到了“恰如其分”。

在作者的描述中,本书适用对象是运动科学及人体运动研究、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体育学、教育学、运动训练、人体工程学和保健科学(比如药物、物理治疗)等领域的学生。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领域的学生跨度相对较大,有比较专业的研究性质的学科(如人体运动研究),也有相对比较普适性的学科(比如教育学)。这些不同学科的专业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既需要保证一定的广度,使各个专业的知识需求面得到保证,又需要保证难度比较适中,否则专业差异度较大的学科会出现难度过大或者过小的明显区分。本书在广度和难度以及内容选择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其基本内容具备极好的可读性。

在这部分的解剖学知识中,第一章对人体运动动力学和解剖结构的要点进行了介绍,包括生命周期内的运动发育、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并且为之后讨论具体运动和人群建立了一个结构框架。第二章(骨科学和骨骼系统)描述了骨骼的微观和宏观结构以及骨骼系统的架构。第三章(关节解剖和功能)和第四章(骨骼肌)讨论了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功能和动作。

在此,我们要特别指明本书的一个亮点:列表总结了肌肉收缩发力时候产生的关节运动。这部分的内容一向是运动解剖学的重点和难点,牵涉的肌肉种类多、每块肌肉的功能也比较多样,一般解剖书籍的描述都会比较繁多和混乱。

本书就用列表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好的总结。比如在书中的98页,表4.4肩带及肩关节的肌肉动作如下所示:
 
肩带
上提
下降
肩胛提肌
下斜方肌
上斜方肌
胸小肌
菱形肌


内收
外展
菱形肌
胸小肌
中斜方肌
前锯肌

上回旋
下回旋
斜方肌
菱形肌
……
……
                                  
在接下来的几页里,表4.5肘、桡尺和腕关节的肌肉动作、表4.6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肌肉动作等都采用了类似的表格形式。这种列表形式,提供了一个条理清晰的内容表达,方便大家的学习记忆,也便于把本书作为工具书来进行查询。估计是作者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碰到了太多类似的问题,才设计了这么一个形式来进行归类整理。阅读的过程中,在一个个知识点的设置和描述中,都可以同样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另外指出一点,作者在内容选材方面非常有眼光。在肌肉这一章,收入了相对比较“艰深”的肌丝滑动学说(教材中都会有),它也收入了肌肉命名方式的规则,这个内容就很少在其它书籍中出现。

我们来简单看看:肌肉的名称可能会描述其尺寸、形状、位置、动作、附着点、肌腹的数量,还可以指示其纤维的方向。比如胸大肌中,这个“大”字说明这块肌肉是胸前或者胸部区域中最大的肌肉,三角肌是一块形状像三角形的肩部肌肉,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四块肌肉的群组名等等。

这些内容就比较浅显易懂,一般人都可以记忆理解并直接运用,实用价值极高,作者在这块内容的选择上可谓是“独具慧眼”。也许是经历了比较长期的教学生涯,作者可以充分地了解到一般学生的学习需要吧。
 
2 第二部分(生物力学和运动控制)

第二部分提供了运动动力学方法的要点,包括第五章(生物力学),第六章(运动的肌肉控制和运动评估)阐述了肌肉控制公式,可以用于识别负责产生或者控制人体运动的肌肉类型,这个工具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人体运动中用来独立评估肌肉运动。

对于本书138页提出的“肌肉控制公式”,我们要着重强调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给定一个具体的关节运动(或姿势),识别出运动(或姿势)的名称、运动平面、外力作用在系统上的效果、肌肉动作类型(即,缩短或向心,伸长或离心,或者等长)以及所涉及的肌肉(即,在产生或控制动作,或者维持姿势的过程中,哪块肌肉或者哪些肌肉在积极地参与)”。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发现它所针对的是大部分人学习运动解剖的难点:如何把书本理论应用到实际运动中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如下的六个步骤来实现(139页)。

步骤1:识别出关节运动(即,屈曲和外展等)或者姿势。

步骤2:通过询问下面的问题来识别出外力(例如,重力)对关节运动或姿势的影响:如果没有肌肉动作(即,如果没有激活的肌肉),外力会产生怎样的运动?

步骤3:根据步骤1(#1)和步骤2(#2)的答案识别出肌肉动作的类型(向心、离心或等长)如下:

 a.如果#1和#2的方向相反,那么肌肉便是在向心动作中主动地收缩。运动速度不是影响因素。

b.如果#1和#2的方向相同,那么问问你自己,“运动速度如何?”

c.如果运动速度快于外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速度,那么肌肉便是在向心动作中主动地收缩。

d.如果运动速度慢于外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速度,那么肌肉便是在离心动作中主动地伸长。

e.如果没有出现运动,但是如果外力单独作用时会产生运动,那么肌肉在进行等长运动。

f.与重力方向相交的运动(即,平行于地面)由向心动作产生。当重力不会影响所讨论的关节运动时,即需要收缩(向心)动作拉动骨骼来对抗其自身的惯性。运动速度不是影响因素。

至此,我们已经确定了肌肉动作的类型。下一个步骤是识别出哪些肌肉在控制运动。

步骤4:识别出运动平面(冠状面、矢状面或水平面)和旋转轴(即,关节绕着转动的线)。

该步骤的目的是识别出控制运动的肌肉分布在关节的哪一侧(例如,屈肌跨过关节的某一侧,而伸肌跨过关节的另一侧)。

步骤5:问问自己,“运动期间,肌肉在关节轴的哪一侧伸长,又是在关节轴的哪一侧收缩?”

步骤6:结合从步骤3到步骤5的信息,确定哪些肌肉必定在产生或控制运动(或姿势)。例如,如果(从步骤3中得出)需要向心(收缩)动作,并且(从步骤5中得出)关节前侧的肌肉在收缩,那么前侧肌肉必定在主动地产生运动。在第4章中学过的内容让我们可以说出具体肌肉的名称。

原谅我们进行了上述的大段引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表达作者的原意。通过对这个片段的仔细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深刻领会到这个公式的基本步骤,这也增强了我们应用这个方法完成前述目标的信心。

在后继的内容中,作者运用这一公式做了大量示范,对肱二头肌弯举(140页)、坐姿腿屈伸(141页)、哑铃侧平举(142页)、卷腹(144页)、站姿提踵(145页)等众多的单关节运动进行了剖析,完美实现了目标。然后,通过对多关节运动中的深蹲、过顶推举(149-152)同样进行这样六步骤的分析,实现了对运动动作的分解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动作的全方面了解。

这部分内容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应该可以很好地解决健身爱好者们一直以来的重大疑惑——如何进行从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姿势改变、动作完成这样一个运动形式的全过程分析。当然,我们还是要指出这个流程的难度:可能只有那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又具备比较长期训练的资深人士才能比较娴熟地应用这个方法。
 
3.第三部分(基本运动)

然后,在前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本书进入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姿势和平衡),讨论了静态情况下的姿势和平衡的类型、功能、机制,以及改变和扰动、发育因素、全生命周期等。第八章(步态)探讨了行走和跑动步态的各个方面(进入动态的学习了)。第九章(基本的运动模式)介绍了跳跃、踢腿、升举等各种基础动作类型。如果是一个有长期运动习惯的爱好者,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总结自己在实际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开展相关章节的学习,这样就可以极大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做到活学活用,在实际运用中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4.第四部分(运动应用)

有了解剖、生物力学和基本运动模式的基础(这就是前面三部分的内容),第四部分讨论了力量与体能训练应用(第十章)、体育运动与舞蹈应用(第十一章)、临床应用(第十二章)以及人体工程学应用(第十三章)中与运动相关的各个方面。同样,我们要强调“带着问题去学习”,把这些实用性极强的内容应用到自己运动、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才是真正“吃透”一本书的最好方法。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也可以选择和自己关系较大的章节内容,进行比较仔细和深入的阅读及应用,没必要象相关专业的学生一样进行全面学习。
 
5.阅读小tips

在此我们需要强调一下,第三、四部分的内容会对读者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最好是有比较长时间的运动实践,并且也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充分掌握书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即使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可能也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才能够地达到合格的程度。

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读者自己“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在自己身边的各种运动形式中不断运用、反思和巩固,才能真正“榨干”这部分内容的价值。
 



作为解剖学这门具体学科,图画的形式一向是相关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世纪的维萨里在其代表作中就已经开始利用文字搭配图片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发现。现代各种解剖学书籍中也大量运用图画来表示一些文字无法准确描述的知识点。比如人体骨骼结构和肌肉形状、位置等信息,这些内容也只有通过图画的的方式才能够比较形象和准确地表达。

对比市面上其它的相关解剖类书籍,这本书的插图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像上节内容中提到的其它特点那么突出。

另外,它的语言文字方面,就翻译的水平而言,在“信达雅”这个标准下,“信”这个层次是毫无疑问的,这和作者以及翻译者本身的专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达”的话也基本能够做到,至少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都没有感觉到有比较明显的阻滞和艰涩、或者是模糊不清的片段。只要你具备高中以上的知识储备,能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基本上可以比较顺畅地跟着作者的逻辑从头看到尾。

至于再上一个层次的“雅”(对于非小说类的科普书籍,可能强调的是语言风格的通俗、风趣等特点),在这本书中就很难看到这种痕迹了。


罗列了以上的种种,我们应该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抛开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提,在我们看来,如果是长期坚持运动的业余爱好者,前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希望进行运动相关解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本书应该是市面书籍中的佼佼者。它的全面性适合各个不同运动领域爱好者们选择性学习,它的实用性可以保证你学到的知识不至于停留在理论上和纸面上。你可以在不断地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把相关知识融入你运动中的各个方面,从而起到对具体运动项目的指导、纠正和提高的作用。

再次强调,运动解剖学是运动相关知识中的难点和痛点,需要我们选择专业的书籍,静下心来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本书是我们在众多书籍中最为推荐的一本。


但如果是运动经验不多、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却又立志于把运动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来长期坚持的初学者们,等柏龄我明年将出版的「入门级」运动解剖书和我们之后会做的「极简运动解剖学」线上&线下课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里我也无妨我自己正在撰写运动解剖学入门书籍的框架:


第一部分,让读者理解「解剖学姿势」这一概念。这是运动解剖学知识的「原点」。通过对这个概念及相关的学习,我们能逐步建立一个相对严谨、精确的学科体系的坐标。


第二部分,让读者理解并且记忆健身者经常提到的骨骼、肌肉和关节,让我们对参与人体常用训练动作的生理结构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第三部分,让读者明白与健身运动直接相关的八大关节(踝、膝、髋、肩、肘、腕、脊柱和肩胛胸壁关节)的结构机能描述。


第四部分,从关节活动去理解健身动作、分析健身动作,从最简单实用的角度构筑起人们健身训练的动作分析体系。


第五部分,让读者知晓常用的健身肌肉的功能、结构、起止点等,并与实际训练建立感知上的联系。


第六部分,让读者运用运动解剖学的知识,更好地寻找肌肉的发力感觉,让我们在整体上对动作相关的骨骼、关节、肌肉树立比较明确的概念并可以在实际训练中应用。


这也是我在经历过1000多人的面对面教学之后,搭建的最适合健身小白学习的运动解剖学步骤框架。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完)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撰写,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先获得作者授权。


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如果你想要入行
如果你是健身从业者,如果你也曾迷茫
如果你是健身经营者,如果你有所困扰
欢迎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